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

小吃店取代陶瓷店 鶯歌老街回不去

【聯合報╱記者邱榆蕙/新北報導】












來鶯歌陶瓷老街的遊客,手上拿的多是一般小吃,很少提著買陶藝品的袋子。 記者邱榆蕙/攝影


豔陽高照的周末午後,鶯歌陶瓷老街上三三兩兩的遊客隨性漫步,偶爾晃進陶藝品店,也只是看幾眼就離開;遊客似已習慣來老街「吃支豬血糕、香腸就回家」,不再選購陶瓷。


鶯歌陶瓷老街曾有「台灣景德鎮」之稱,但近年遊客數逐年遞減。據統計,去年鶯歌陶瓷博物館遊客數一百廿三萬餘人,卻只有一半遊客願意再走十五分鐘去逛老街。


四、五十年前,鶯歌全盛時期陶瓷廠的煙囪多達三、四百支,陶瓷產業橫跨生活陶、工業、建築等領域,工廠日夜不停趕工,滿街都是賓士車。
















鶯歌陶瓷藝術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張素燕說,「那個時候做陶像在印鈔票」,早期老街僅四十間商家,都是當地人經營,大家團結,商品都有做好市場區隔,「客人多到應接不暇。」


近三年陶博館來客量從九十萬餘增加到一百廿三萬餘,然而老街遊客數卻從六十九萬餘掉到六十四萬餘;換算下來,老街遊客平均一天一千七百多人,鶯歌區陶瓷藝術發展協會統計,會買陶瓷藝品的只有兩成。


「我們快活不下去了!」當地人及老陶家嘆道,外來商家大量進駐,店面租金攀升,在地的陶藝個人工作室與商家一間間退出,他們說,「鶯歌老街特色不見了,老街變夜市。」
















嘉隆精品是老街「元老級」商店,日據時期經營陶窯工廠,近卅年改專賣青花瓷,傳承三代的事業在去年畫下句點。老闆許輝鴻說,再多不捨,關門是必然的,外來廉價品充斥老街,「怎麼拚?」


開店卅餘年的秀昌商店,專賣陶瓷、茶壺,家中第二代老闆吳云舒說,「不隨波逐流的人,不是倒店就是轉行,老街的老闆起碼換了幾百位。」


黃姓女大學生說,她與男友到陶瓷老街幾次,每次都是逛街、散步,最後吃點小吃就離開;店裡的產品看起來都差不多,「太貴的我買不起,一般生活陶外面都有賣。」


依附鶯歌陶瓷名聲而蓋的陶博館,如今反客為主,成為鶯歌觀光的「門面」。館長陳春蘭說:「我們也發現這個問題,也提供平台讓陶藝家展出,延續陶瓷產業命脈;但老街要再起,得靠商家團結與智慧。」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