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

台東/鍋邊麵食兒時味 台東獨家飄香

【聯合報╱記者尤聰光/台東報導】












鍋邊麵食搭配其他食材,吃法十分多元,受到民眾喜愛。 記者尤聰光/攝影


台東1名排灣族退伍士官長卓新朝,一直無法忘懷年幼時吃過的鍋邊米麵的滋味,一再研究米漿和麵粉、太白粉的比率,終於製作出這種麵線,在台東開了一家餐廳,深受民眾喜愛。

「吃過1次就想自己做。」卓新朝說,很小就隨家人外出工作,某次在台南一家路邊麵攤,點了一碗麵,口感和其他麵食完全不同,雖然碎碎寬寬的,但吃起來特別好吃,就讓他印象深刻。


士官長退伍後,他研究做法,在取得餐飲證照後,先後開了一般麵店和牛肉麵店,最後他追尋兒時的鍋邊麵食,特別買書及上網找尋相關資料,經2個多月,終於做出該味道。


卓新朝表示,其實鍋邊麵食最早來自於大陸福州米食,在台灣台南與基隆廟口夜市等地可以吃到,主要是將在來米磨作米漿,鼎中置水後,添火加熱,再用山藥沾自炸的豬油抹鍋後,米漿沿鼎邊倒入翻滾,蒸烤成形。


不過,他則用鍋子來製作,選用台東在來米,加一點太白粉和麵粉,步驟不變,成品有點像春捲皮,取出鍋後再放置竹篾上備用,然後搭配蝦仁羹、肉羹等煮成湯食,可搭配金針菇、香菇、魷魚、竹筍等食材,做法多元。


「製作過程費時又費工。」他說,1天只能做300份左右,有時還會失敗。目前台東僅有他這一家,因此取名為「鍋邊福」,他希望民眾能吃到鍋邊的幸福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