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

徐仲/再談豬油

【聯合報╱徐仲(食材達人)】












台灣是否能藉此危機來制定豬油的分類制度? 圖/徐仲提供


餿水油事件之後,台灣豬油的下一步該怎麼辦?

會修改法規加重刑罰?會重新擬定檢驗機制?會隨著時間平撫傷痛,然後大家一起漠然淡忘?然而這次的事件,我們或許能淡忘,但國際形象要如何挽回呢?


對於食品安全的處理方式,我想起在義大利求學時聽到的案例:1986年3月,義大利暴發葡萄酒添加甲醛事件,重創了整個產業,民眾和國際市場對義大利葡萄酒失去信心,許多誠實的廠商宣告破產。那次事件讓義大利痛定思痛,開始比照法國,注重葡萄品種、產地風土、釀造方式等,讓釀酒產業細緻化,建立值得捍衛的品牌和品質;除了葡萄酒,諸如橄欖油、巴薩米克醋等,義大利也都透過分級,讓資訊清楚。比照義大利的痛定思痛,台灣是否能藉此危機來制定豬油的分類制度?


豬油能怎麼分類?


我想起橄欖油會依著榨油方式,分為特級初榨橄欖油(Extra Virgin)還有再次精練的純淨橄欖油(Pure Olive Oil)和橄欖油(Olive Oil),豬油是否可比照辦理,分為乾式提煉法(直火提煉,風味濃厚)、溼式提煉法(加入水提煉,味道淡雅)和再次精煉的豬油(脫色脫臭)?


目前多數的商業用豬油都經過再精煉,理由是雜質低且安定性高,但我認為所謂的「安定性」是種比較值,相對於許多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,含高量飽和脂肪酸的豬油本就較有安定性,只是在商業考量下,期待產品更穩定更耐存,所以透過精煉去除雜質,卻也流失豬油的風味。


食物應該追求保存期或風味?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,但如果能標示清楚,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,是不是更能各取所需?


想進一步強調風味的廠商可以繼續細分,譬如強調榨油的部位是皮下脂肪或板油,譬如強調豬隻飼料,因為高澱粉飼料的豬隻脂肪有較多硬脂酸,脂色潔白;若給予米糠油粕類等油脂較高的飼料,豬隻的脂色淡黃,較易酸敗。


透過細緻對待,品質和品牌自然產生,這或許是台灣豬油的一個美好未來?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