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

徐仲/牛蒡

【聯合報╱徐仲(食材達人)】












牛蒡是一款能夠吃出時間感的好滋味。 本報資料照片


前幾天到屏東開會,中場休息時,某位在地朋友建議我應該找個時間,到不遠處的歸來走走。

「去挖牛蒡?」我笑著回答,他愉快點頭,同時強調4月已是牛蒡產季後期,纖維雖粗但香味足,若和豬骨同煮則特別美味。寒暄幾句,感受到他對這款屏東春天味的熱愛,突然想起年初探訪牛蒡農時,他告訴我牛蒡的盛產期是3、4月,但懂得吃牛蒡的人,多自2月時開始享用,雖然那時牛蒡尚未完熟,根莖細小,但口感最嫩,刀工好的師傅能切出讓人蕩神的厚薄度,冷拌醬汁即回味不已。


「牛蒡是一款能夠吃出時間感的好滋味。」他解釋著,隨著天氣漸熱,牛蒡逐漸完熟,風味和口感變著,煮法和吃法也會變著。我喜歡這樣的觀點,彷彿有些想法如罐頭般被「砰」一聲打開了。


「既然不同成熟期有不同風味,是否可以根據這個變因發展對應菜餚,再透過推廣,形成當地的飲食文化和特色?」我默默想著。


這幾年參加過許多鄉鎮辦的農產節慶,很鄉土很在地,但總覺得少了「延續性」。尤其談起享用方式,大多推崇創意,少有能扎根的烹飪理念。其實我不反對創意,但期待創出的菜餚能被延續,不是節慶過後就下台鞠躬,然後明年再換一種創意。


「如果創意能讓菜餚呈現出當地的風土甚至人文特色,那該多麼美好?」我這樣想著,覺得這是個可行的理想。


譬如以牛蒡為例,除了可以用成熟度表現時間差異外,台灣最主要的兩個產區分別是屏東歸來和台南佳里,兩地土質不同,屏東歸來屬於黏板岩沖積土,台南佳里屬於砂質壤土,種出的香氣各有特色。兩地的品種也有差異,屏東歸來多種植日本的柳川種,皮層顏色較深。台南佳里除了柳川種外,還有俗稱「黃金牛蒡」的中國品種,皮層顏色較淡。


如果繼續探討,一定可以找出更多的差異性,因為所以,烹飪的方式怎能沒有差異,那太可惜了。


我推薦的牛蒡:


大力蔘天然食品有限公司:08-7708951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