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

樂在好食/買麵包還是買裝潢?

【聯合報╱文/張源銘(舞麥者)】

關於作者














堅持做自己想要天天吃的麵包一些年了,有了許多認識、不認識,有往來、沒往來的朋友。 圖/張源銘(舞麥者)


在窮苦的農村長大,夢想當老師。執教鞭6年,改去報社拿筆桿;搖了20年,發現改變不了社會,換拿麵包鏟。非科班出身,沒拜師學藝,靠著看烘焙原文書自學,摸透自養酵母的脾氣,蓋了一座麵包窯。


堅持復古、多樣營養,更愛用本土食材,不強調有機,只要天然、無毒。覺得只要放鬆心情,就能做出好麵包。樂於分享烘焙二三事,著有《舞麥,麵包師的12堂課》,鼓勵大家在家做麵包,也希望台灣烘焙能更上層樓。


堅持做自己想要天天吃的麵包一些年了,有了許多認識、不認識,有往來、沒往來的朋友。最近有三位建中一年級學生說要訪問我,為了他們的學習報告。對於好學的年輕人,我樂於犧牲休息時間跟他們聊。


政府有責 消費者有選擇


會找上我,大概跟這兩年食安事件頻傳有關。這麼大的題目,實難一言以蔽之,但我告訴他們,食品安全政府把關有責任,但消費者的力量最大,最有效。消費者要吃得安全,吃得安心,反求諸己,才是王道。


這就像政府要從大水庫規畫一條大水渠,送水到遠地肥沃良美的農地灌溉,讓大家吃得到好且安全的稻米;民眾卻誤聽某些有宣傳能力者的話,不斷在中途另挖開口,接往歧道。政府的水庫再大,這條水可能永遠到不了那肥沃的農田,而被有心者借眾人之勢引去灌溉自己的田地,種出符合他們經濟利益,但不見得符合安全的稻米。民眾最後還不得不接受他們提供的產品。


群眾常是盲從的,在行銷的世代裡,消費者更是盲從。我告訴這三個小男孩,大企業、資本家天天透過媒體等管道行銷他們的理念,這兩三年一爆再爆的食品安全事件,追根究柢是只講求效益,不講求理念的行銷惡果。


裝潢人事 占去多數成本














買麵包前先想想,要裝潢服務好,還是要真材實料? 圖/張源銘(舞麥者)


我們能做的,就是消費前先想一想,你要買的是什麼?消費沒有絕對的對錯,只有自己的選擇。我們常常要買的是甲,在消費時卻不自知只思考到乙、丙、丁,忘了最重要的甲。


以麵包店為例,我問他們,到麵包店是買什麼?是不是買麵包?他們笑著猛點頭。既然是買麵包,那麵包用什麼食材、吃到肚子裡是怎樣的東西,是最重要的。可是,一般消費者買麵包思考的是什麼?


不少人選擇的是交通便利的麵包店,所以知名連鎖麵包店都會選交通要道或人潮眾多的大店面,三角窗更好。再來,大家對店裡的裝潢要求也高,一定要風格明顯,因此,店家動輒數百萬元的裝潢費,花得完全不手軟。


花100元 買到30元食材














店租、裝潢折舊和人事開銷都是成本,一個100元的麵包,裡面還有多少錢是花在食材上?。 圖/張源銘(舞麥者)


最後是服務,許多消費者最注重服務,對於服務不夠周到的店家,常常為此不再上門。但最讓商家困擾的是,服務周不周到很難界定,為減輕店員的負擔,也讓客人能迅速獲得滿意的服務,店家會雇用更多的店員。所以有些知名麵包店裡,店員「林立」,隨時等著服務客人。


談到這兒,我問他們,光買麵包,大家想到前三項竟然都不是食材,這不是很可笑嗎?他們三人會心的笑說「是喔」!


店租、裝潢折舊和人事開銷都是成本,如果這三項成本占去了經營成本的大半,一個100元的麵包,裡面還有多少錢是花在食材上?再扣除一定比例的獲利,東折西扣,真正花在食材上的,大概不到30元。


行銷手法 形成集體催眠


我們花100元,卻只有30元不到是買食材。為什麼?因為,店租、裝潢和服務只要一省,消費者會立即察覺,業績立刻受影響。只有食材是消費者看不到,注意不到的。從甲級麵粉換乙級麵粉,再換到更低價的丙級麵粉,成本省了大半。至於不好操作及影響產品賣相,拜科技之賜,那就利用萬能的添加物解決。這樣一來,消費者不只吃到低價的食材,更增加吃到非法添加物的風險。


消費者為什麼會去麵包店只買便利、裝潢和服務?其實很簡單,大家都被唯利是圖的行銷手法集體催眠了。所以不論麵包或其他食物,在被集體催眠下的行為,買的是消費快感,不是營養和安心。


最後,我告訴他們,店家用什麼食材,消費者真的難以知道真相。但我們消費時可以選擇非高店租、內裝清潔明亮的店家,店員忙的時候可以稍等一下。少有店家一開始就想用黑心食材賺黑心錢,誰不想開家傳承百年的老店。只有讓他們在非必要的成本上減少開銷,相對的,才能多花成本在好食材上。


改變消費觀念,擺脫行銷的集體催眠行為,好店家才能生存,大家當然就能吃得更安心。本專欄每月第三或第四周見刊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