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

趙敏夙/山海間 梯田米

【聯合報╱趙敏夙(美食作家)】












梯田米的米粒嬌小,香味芬芳。 圖/趙敏夙提供


嵩山社區位於台灣最北端的石門區,石砌梯田在綠色山坡上,一波連著一波刻畫出如海浪般定格的紋路,很難想像這裡的梯田至少存在了120多年。我參與了一年一次的新穀收成,8月的梯田像個剛理完頭的小伙子,但石砌田埂工法依舊堅固,記錄先民生活的軌跡。

今年70歲的嵩山社區發展協會江理事長告訴我,他的先祖來自中國潮州,當時,從金山海邊上岸後,為躲避戰事空襲,拚命往山上跑,他們發現這座小山谷,有陽明山系延伸的嵩山為屏障,九芎林溪水源源不絕,便在這裡建立家園。百年前,靠山吃山,為讓山坡地也能種稻,開發獨特的梯田。


順地勢而生的梯田,稻米自給自足,卻無法大量生產。青壯人們開始下山工作,剩少數老農照顧梯田,漸漸地,田地荒蕪,退休的江理事長回到家鄉,始終戀戀兒時的梯田風光,明知是一條辛苦路,2011年開始,他說服原本在駕訓班當教練的姪子、總幹事陳國志,以及當幼教老師的姪媳一起回鄉復耕梯田。


在現代農業工程專家的眼中,梯田是最能順應大自然環境的農法,可保護水土,避免土砂流失,有效率重複利用水資源,它也可以涵養土壤、防洪。山裡多梯田可降低都市溫度,即便到了今天,古老的梯田依舊充滿價值。


復耕梯田的第一步,選擇稻米品種,這裡的海拔290公尺,日夜溫差大,江理事長嘗試栽培來自日本溫帶的越光米品種,此品種比平地水稻的植株矮小,結穗後能收成的稻穀也相對較少,但休耕多年的土地肥沃,氮磷鉀肥豐富,採用無毒耕作,今年收成仍可達到900台斤,產量不算多,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,接下來,要復育鬼稻,也就是在百年前梯田的原生種水稻。


和大自然生態緊密相連的梯田,受限於地形,無法用大型機具插秧,完全靠人力,在收成季節,我看到年齡加起來有一千歲的農夫團,彎腰曲膝,赤腳踩在泥裡,右手拿著小鐮刀,左手一把抓起一欉稻穗,迅速收割。為增加白米飯的甜度,採取手工綁穀、倒掛曬穀的方式,讓植株菁華再流回到米粒,讓人佩服之餘也於心不忍,這裡需要有更多年輕農夫加入復育梯田稻米的行列,生態美食才得以真正傳承給下一代。


我買3台斤的梯田新米,分次炊煮成白飯,夏日細細品嘗,越光米煮出來的米飯,米粒嬌小,香味芬芳,澱粉甜度適中,它無法和專業生產區的白米放在同一個天平比較,因為梯田米是一項生態美食,而非僅僅提供飽足感與好滋味,它的價值、影響力,遠遠超過你吃過的任何白米飯。


●我推薦的梯田米


嵩山社區發展協會陳國志:0933-935-949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