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

徐仲/蓬萊筍

【聯合報╱徐仲(食材達人)】












蓬萊筍又稱為斷頭筍。 圖/徐仲提供


我小心尋找落腳處,踏著石頭越過小溪,上了岸是一片陰涼,密密麻麻的竹葉遮蔽陽光,身旁是數個巨大的竹欉聚落,農民王清溪伸手探進竹欉,拔出一根拇指粗細的長筍,這就是蓬萊筍,也是台中太平區農會近期推出的特產。

「應該將蓬萊筍登記到義大利的『品味方舟(Ark of Taste)』嗎?」我問著自己。


「品味方舟(Ark of Taste)」是慢食協會(Slow Food)的活動之一,許多地方農特產品面臨工業發展或全球化飲食習慣改變後,漸漸失去市場而消逝,譬如非洲的小米、義大利的野小麥……等,因此慢食組織請各地會員協助,提供這些可能瀕危的食品或物種,經過審查後會列入方舟保存項目,然後再確認是否要協助復育。其中部分會出現在每兩年一次的大地母親(Terra Madre)與品味沙龍美食展(Salone del Gusto),透過這些全球性的美食會議,讓食材被世界看見。


「如果用品味方舟(Ark of Taste)的精神,蓬萊筍應該被怎麼看待?」我扳著手指想,這款野生竹子大多長在山上或峭壁的礫石層,據說以前原住民和漢人敵對時,原住民會派探子巡視,如果看到漢人背竹簍入山採筍,就會進行獵殺,所以為了採到這款美味,曾經要負擔被砍頭的風險,使這款竹筍又稱為斷頭筍!不論在「台灣通史」、「福建通志臺灣府」、「雅堂文集」等書籍,都可以找到這款專屬於台中太平鄉的美味紀錄。


隨著開墾進步,這種筍的生長環境被破壞,產量愈來愈少,且蓬萊筍能吃的鮮嫩處只有筍尖的微量筍肉和竹節上緣2至3公分處,切斷剝殼後需要以大鍋水煮上兩小時,再被快炒烹煮才不會澀苦,這些費工的處理方式,讓蓬萊筍難以和綠竹筍、麻竹筍等相比,市場逐漸消逝。


「採下來要賣給誰?想吃的人不多了,也沒幾間餐廳懂得處理。」農友表示6月底到9月初都是產季,近幾年約有二十多位農民會進山採摘,颱風過後土石鬆動,一不小心還是有危險。


「產季只到九月初?」我抓到話中的重點,趕緊請農友幫我訂餐廳,然後買幾根筍子吃吃看,至於「品味方舟(Ark of Taste)」,等我提報時,產季也過了,不如用行動支持,讓這個台中太平區的獨有味道能延續。


我推薦的農友:王清溪0912-008-368(訂購請中午過後再打電話,平日農友在深山,無法接聽電話)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